新疆经济报:新农大支农劳动课坚持l2年――今年4500名学生下基层支农

发布时间:2011-10-11 来源:新闻网 作者:张雪红  浏览次数:447

  【新闻报道】  大学生是脑力劳动者,农民是体力劳动者,当前者和后者进行角色互换时,大学生的心变得像棉花一样柔软了。从9月10日开始,新疆农业大学拉开了大二年级学生支农劳动的大幕,4500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背着行李和日用品陆续离开校园,走向了一个陌生而广阔的课堂。
  这是一支有经验的队伍,他们带着厨师和锅碗瓢盆,每个学院有卫生队、宣传队、后勤部,他们在青春的指引下奔向棉田。在兵团农六师芳草湖农场、军户农场,在兵团农二师31团、兵团农七师125团……新农大的学生们用军绿色的迷彩服装扮着白色的棉田。   

    20天的拾棉生活,是怎样的考验,有怎样的感受,走进棉花地,走到大学生的身边,展现在眼前的是青春的另一道风景。
  “妈妈,今天我拾了50公斤棉花,晚上我们要举办箐火晚会庆祝国庆节……”该校水利水电工程102班的唐璇每天都要给远在深圳的妈妈打电话,报告她当天的“产量”。
  记者在兵团农六师芳草湖农场三场一连见到唐璇时,正是午饭时间,“刚开始拾棉花时,我每天都要给妈妈打电话‘诉苦’,腰疼、腿疼、手疼让我觉得难以忍受,甚至还在电话里哭鼻子呢。”她说,没过几天,她就不哭了,开始笑着汇报自己的“战果”,她的拾花产量从第一天的20多公斤飞速地往上涨。她们的宿舍是用砖和木板搭起的床,一问住20个人,行李都是从学校背去的,女孩子们还带了镜子、化妆品,给土墙上贴了报纸,小小的窗户没有玻璃,而是蒙着透明的塑料布。她说:“住宿条件有点艰苦,可伙食还不错,每顿都有肉吃,干活累了吃饭格外香,只是觉得生活在这里的人太苦了,我们体会到了最真实的生活。”
  唐璇说,每天早晨8点他们就开始下地了,最开心的时刻是中午听到送饭的电动三轮车嘟嘟嘟的声音,下午过秤时更是激动人心,那个神秘的数字是他们快乐的劳动果实。晚上“回家”时的歌声,贪玩的学童,晚归的羊群和如画般的炊烟都让他们觉得很惬意。他们住的院子里飘扬着有学院名称的大彩旗,挂着红色的宣传横幅,门口一面墙壁上贴着各班的支农工作量统计表,还有评选出的“拾棉状元”照片,有一位男生排在首位,每天都拾l00多公斤。另一面墙壁上,有菜谱、通知和天气预报,还有鲁迅的名言: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
  很多学生都说,在学校里同学之间不是很了解,拾棉花近距离地相处让他们的心离得近了,相互理解关爱,很温暖,结下了深厚的同学情。
  在学院的“驻地”,记者看到厨师为学生准备了肉抓饭,在棉花地里,学生们穿着军训时的迷彩服,男生戴着牛仔帽,女生戴着大沿的花布帽子,每人腰上系着一个棉花包……青春的气息渲染着劳动的场面,像画也像诗。
  樊彪是生态学l02班的学生,他家在阿克苏,他在棉花地里是师傅级的人物,每天都能摘80多公斤,同班同学穆克德斯家在吐鲁番,她可是第一次看见棉花,刚开始一天只能摘十几公斤,但在樊彪的指导下,现在她每天能摘40多公斤。
  累了,他们就躺在地头小睡,泥土的味道很解乏,在棉花地里照相时,他们都大声喊“棉花”,劳动的瞬间充满了乐趣,宿舍里大家轮流捶腿按摩,谁病了都牵动着全班同学的心。有的学院给学生宿舍贴上了彩色的对联:多拾一朵棉花、开心伴你回家,这押韵的内容让人读来忍不住会心一笑。
  学生们手指起肉刺了,手背上刮出了一道道红痕,脸晒黑了,心变宽了,没人失眠。光荣榜上贴着小红旗,红榜和黑榜并排站,大学生变成了小学生,老师们想着法子鼓励他们。
  在棉花地里,学生们自编了棉花操、拾棉舞蹈,在田间地头他们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在休息时进行红歌比赛,冲淡了劳动的枯燥。
  芳草湖农场三场党委书记魏玉和说,每年到了秋天,季节性用工缺口特别大,2000多名新农大的学生,给他们的秋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真是帮了大忙。
  10月5日,唐璇和同学们返同了学校,结束了人生最难忘的一课,她和同学做的第一件事是美美地洗了个澡。
  大家相互惊叹着,哎呀,洗白了。
  他们的身体是疲惫的,心灵却是充实的。
  这人生难忘的一课,叫支农劳动课,这一课,新疆农业大学坚持上了12年,让农业在学生眼里有了真切的概念,让学生在获得了l.5个学分之外,还收获了很多在家里、在学校里无法感知的人生经历。

[ 责任编辑:马志强 ]

新疆农业大学新闻网
手机版
(手机扫描关注)

新疆农业大学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关注)
编辑:  审核人:

友情链接

  • 智慧新农大
  • 官方抖音
  • 官方微博
  •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