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上旬,一部由华侨大学广电专业在校学生拍摄的纪录片《馕》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因风格跟《舌尖上的中国》不谋而合,片中的主角买买提依明一家在福建当地成为新疆饮食和新疆文化的代言人。
原本外出谋生的买买提依明一家也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不仅是做好厨师,更重要的是借饮食平台,向外界展示更真实更丰富的新疆。
娃娃叫我“买买提阿叔”
7月6日,买买提依明一家从福建泉州回到了乌鲁木齐,离开不到一年,买买提依明夫妇却对生活了五十多年的新疆突然有些不适应了,远离了潮湿的空气,他们的鼻炎又严重了。
肠胃习惯了那边的鸡肉、牛肉,现在遇到想念已久的新疆羊肉,居然消化不了。7月11日,买买提依明和妻子古丽手背上还贴着输液贴。
“这里没有娃娃叫我"买买提阿叔"了。”作为华侨大学泉州校区里的“明星”,58岁的吐尔逊买买提依明习惯了学生们每天的问候。
买买提依明的儿子努尔艾力带回了功夫茶器具和各式各样的福建名茶,现在每天必做的事之一是摆弄茶道,跟家人和朋友一起品茗。
努尔艾力对每道程序都很讲究,洗茶、泡茶、敬茶,无一不显示出自己受过正统茶道文化的熏陶。啜茶时,努尔艾力不吝跟朋友分享这次出去收获到的见识,说他的福建朋友坐一起喜欢一边泡茶一边聊天。
海边城市泉州和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乌鲁木齐之间相隔千山万水,但买买提依明一家还是能感受到他们在泉州的名气正通过网络向新疆辐射。
买买提依明17岁的女儿古丽格娜说,刚回乌鲁木齐不久,不管是在二道桥还是在其他地方,总会有陌生人主动问候:“你们是在福建工作的厨师一家吧?我在网络视频上见过你们。”
“新疆大饼”深受学生喜爱
今年29岁的努尔艾力是新疆农业大学2006级动物科学系毕业生,他做过建筑工,在餐厅打过杂,最后跟在新疆农业大学做了近四十年厨师的父亲学厨艺,成为一名烤馕师傅。
去年10月,买买提依明决定接受华侨大学的邀请,带着努尔艾力,为泉州校区的11名新疆学生做专职厨师。
“去年7月结婚时,连几百块钱的婚房都租不起。”努尔艾力希望能走出新疆赌一把”,凭自己的厨艺为即将出生的孩子挣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在泉州华侨大学很多学生眼里,蓄着胡子、高鼻梁的买买提依明父子是外国人,经常会用“Hello”跟他们打招呼。
“说汉语吧,我能听得懂。”努尔艾力比泉州人更标准的普通话让学生感到惊奇。
在华侨大学,为民族学生做饭一直是让校方头疼的问题,由于厨师们对当地气候不习惯,很多厨师没干多久就离开了。在买买提依明父子到达泉州之前,来自石河子的两名厨师只干了不到两个月。
为了能留下买买提依明父子,学校建议他们在空闲之余,开发一些新疆的特色食品,让其他的学生也能品尝到新疆味道,还在去年12月将买买提依明的家人接到了泉州。
买买提依明一家开始忙碌起来,买买提依明和妻子负责做抓饭和拉条子,有时候做大盘鸡,努尔艾力用烤箱烤制新疆馕,跟随父母到泉州的古丽格娜在清真餐厅的窗口负责销售,努尔艾力的妻子布海丽切木幸福地专心养胎。
“虽然泉州的食材与新疆有所不同,但我们还是希望做出最地道的新疆味道。”努尔艾力说,平时打馕只放两个鸡蛋就能做出的味道,他会多加一个鸡蛋,平时用两百克油的食物他会多放一点,争取把馕的花样做得再多点,油馕、葱花馕、肉馕,他极力展示出自己从父亲那里学到的本领。
脆嫩的“新疆大饼”很快受到华侨大学学生的喜爱,努尔艾力一人一天做的150多个馕很快就会卖完。
学生们也很快喜欢上了诙谐幽默的努尔艾力,一名网名叫“鱼小乐”的华侨大学学生说:“艾力师傅超级友好,每次去买大饼的时候,他都有办法逗你笑。”
《馕》媲美《舌尖上的中国》
买买提依明的馕很快引起了华侨大学文学院广电系郭研梅老师的注意。
去年年底,郭研梅告诉学生们,馕在新疆人的生活里是生命的象征,流传着“宁可一日无菜,不可半日无馕”的说法,有了馕,就有了生命,有了生命,就有了希望。
她把拍摄新疆厨师的厨艺和生活作为一项课程作业布置给2009级三名男生,半年后,长达26分钟的纪录片《馕》成为该系的优秀作业。
纪录片《馕》的导演钟日辉是21岁的江西籍学生,他和另一名同宿舍同学薛晨负责拍摄和剪辑。
“我早就希望能接触到买买提阿叔一家的生活。”之前,钟日辉对新疆的认识只局限于报纸和电视上看到的报道,买买提依明一家做出的饭菜让他真切地感觉到来自新疆的味道。
在钟日辉眼里,重口味的新疆菜一出场,就征服了学生。“买买提阿叔的厨艺很神奇,西红柿和辣椒配出的酸辣味是那么和谐,令人胃口大开。”以前,他认为这样的组合方式连想一想都感觉滑稽。
钟日辉说,习惯吃米饭的他本来对面食很挑剔,自从吃过买买提依明夫妇做的新疆拉条子后,他对面食就更加挑剔,“他们做的真好吃,在南方很难吃到这样的味道。”
经过学校的协调和两三个星期的接触,今年2月中旬,钟日辉和同学开始记录买买提依明一家的生活。
“开始只想记录他们的厨艺,后面加深了解后,对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信仰都充满了好奇。”有人认为《馕》延续了《舌尖上的中国》的叙述方式,都是以饮食为媒介,主要是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人文情感,钟日辉说,他们拍摄时,《舌尖上的中国》还没播出,他们只是想把自己看到的,理解的原原本本展示出来,包括家庭温馨的场面。
钟日辉说,视频之所以能被认可,主要是他们拍摄的每个场景都很真实,充满了人情味。
努尔艾力说,虽然大锅饭让厨艺打了折扣,但母亲古丽一直是将学校厨房的环境要求跟自己家一样,要求自己做出的食物让每一个学生吃得放心。
古丽格娜回忆,母亲特别讨厌厨房没有及时清扫,有污渍,有一次忙到晚上九点多,妈妈发现墙上有油污,又组织全家五口人花了两个小时将厨房彻底打扫一遍,回到租的房子已经夜深了。
钟日辉说,这是和同学第一次做纪录片,拍摄过程很快乐,但是后期剪辑很艰辛,还加拍了一些镜头,由于经验不足,没有达到自己期望的效果。“我希望能通过他们一家展现新疆人对饮食的理解和对生活的追求。”
尽管这项课程作业被指导老师给予优秀的评价,但钟日辉只给自己打了80分。为了找寻更多的不足,6月初,钟日辉将自己的第一部纪录片发到网上,“至今没见吐槽的。”
就在这个时候,买买提依明突然发现自己做的新疆食品很快就脱销了,做抓饭的大米从一天的20公斤加到30公斤,再加到50公斤,做拉条子的面粉从30公斤加到40公斤,最多加到70公斤,但还是不够卖,清真餐厅窗口前总有一些排队的学生遗憾离去。
而且没有人再将买买提依明一家当做外国人,叫阿叔的人多了,一见面能叫出“艾力师傅”的人也多了。据买买提依明观察,每天到学校清真餐厅吃抓饭的校外人士不下30人,很多人自己吃完还给朋友打包。
就在他们纳闷时,钟日辉告诉他们正是通过《馕》的视频,越来越多的人想吃到他们做的饭菜。
很快,泉州当地媒体采访了买买提依明一家和《馕》的主创人员,并将《馕》比喻成《舌尖上的新疆》。
在泉州推荐新疆美食美景
“现在嘛,我们就成了当地人了解新疆文化的窗口。”买买提依明开始还有点诧异,一部原本帮助学生完成作业的纪录片怎么就让他们一家在当地走红了不仅吃新疆饭的人多了,询问新疆风土人情的人也多了。
成名之后的买买提依明一家变得更加忙碌了,为了给越来越多的学生准备更多的食物,他们必须熬夜加班准备食材,即便周末空闲时,还有隔壁邻居上门讨教新疆拌面的做法,现在已有七八户邻居吃过古丽做的拉条子。
“只要大家乐于了解新疆,我们就会尽自己的能力去介绍。”受过高等教育的努尔艾力说,他会讲“三个离不开”但更喜欢从一个厨师的角度讲新疆,他会告诉学生们,新疆人很勤劳,很热情喜欢和谐安定的生活,新疆有着很美的风景。
“现在嘛,我的脸大了,面子也有了要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自从自己一家因为视频走红后,买买提依明希望能在华侨大学长久地干下去,继续推广新疆的馕包肉、烤包子、羊肉串等特色美食。
努尔艾力说,华侨大学有3万名在校学生,再加上每年新招入校的学生,每名学生吃一次他们做的新疆饭菜,就多一次了解新疆的机会。“我们一家五口人能影响几万人,很自豪。”
古丽格娜说,母亲总会将留给自己的最后一份拌面卖给学生,然后安慰她:“你是妈妈的孩子,外面吃饭的学生也是。”
今年暑假,买买提依明一家回到了乌鲁木齐,这次回来想再招两个人,因为下学期学校专门从新疆购置的馕坑将正式投入使用,而古丽格娜希望在泉州继续上学。
原本外出谋生的买买提依明一家也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不仅是做好厨师,更重要的是借饮食平台,向外界展示更真实更丰富的新疆。
娃娃叫我“买买提阿叔”
7月6日,买买提依明一家从福建泉州回到了乌鲁木齐,离开不到一年,买买提依明夫妇却对生活了五十多年的新疆突然有些不适应了,远离了潮湿的空气,他们的鼻炎又严重了。
肠胃习惯了那边的鸡肉、牛肉,现在遇到想念已久的新疆羊肉,居然消化不了。7月11日,买买提依明和妻子古丽手背上还贴着输液贴。
“这里没有娃娃叫我"买买提阿叔"了。”作为华侨大学泉州校区里的“明星”,58岁的吐尔逊买买提依明习惯了学生们每天的问候。
买买提依明的儿子努尔艾力带回了功夫茶器具和各式各样的福建名茶,现在每天必做的事之一是摆弄茶道,跟家人和朋友一起品茗。
努尔艾力对每道程序都很讲究,洗茶、泡茶、敬茶,无一不显示出自己受过正统茶道文化的熏陶。啜茶时,努尔艾力不吝跟朋友分享这次出去收获到的见识,说他的福建朋友坐一起喜欢一边泡茶一边聊天。
海边城市泉州和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乌鲁木齐之间相隔千山万水,但买买提依明一家还是能感受到他们在泉州的名气正通过网络向新疆辐射。
买买提依明17岁的女儿古丽格娜说,刚回乌鲁木齐不久,不管是在二道桥还是在其他地方,总会有陌生人主动问候:“你们是在福建工作的厨师一家吧?我在网络视频上见过你们。”
“新疆大饼”深受学生喜爱
今年29岁的努尔艾力是新疆农业大学2006级动物科学系毕业生,他做过建筑工,在餐厅打过杂,最后跟在新疆农业大学做了近四十年厨师的父亲学厨艺,成为一名烤馕师傅。
去年10月,买买提依明决定接受华侨大学的邀请,带着努尔艾力,为泉州校区的11名新疆学生做专职厨师。
“去年7月结婚时,连几百块钱的婚房都租不起。”努尔艾力希望能走出新疆赌一把”,凭自己的厨艺为即将出生的孩子挣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在泉州华侨大学很多学生眼里,蓄着胡子、高鼻梁的买买提依明父子是外国人,经常会用“Hello”跟他们打招呼。
“说汉语吧,我能听得懂。”努尔艾力比泉州人更标准的普通话让学生感到惊奇。
在华侨大学,为民族学生做饭一直是让校方头疼的问题,由于厨师们对当地气候不习惯,很多厨师没干多久就离开了。在买买提依明父子到达泉州之前,来自石河子的两名厨师只干了不到两个月。
为了能留下买买提依明父子,学校建议他们在空闲之余,开发一些新疆的特色食品,让其他的学生也能品尝到新疆味道,还在去年12月将买买提依明的家人接到了泉州。
买买提依明一家开始忙碌起来,买买提依明和妻子负责做抓饭和拉条子,有时候做大盘鸡,努尔艾力用烤箱烤制新疆馕,跟随父母到泉州的古丽格娜在清真餐厅的窗口负责销售,努尔艾力的妻子布海丽切木幸福地专心养胎。
“虽然泉州的食材与新疆有所不同,但我们还是希望做出最地道的新疆味道。”努尔艾力说,平时打馕只放两个鸡蛋就能做出的味道,他会多加一个鸡蛋,平时用两百克油的食物他会多放一点,争取把馕的花样做得再多点,油馕、葱花馕、肉馕,他极力展示出自己从父亲那里学到的本领。
脆嫩的“新疆大饼”很快受到华侨大学学生的喜爱,努尔艾力一人一天做的150多个馕很快就会卖完。
学生们也很快喜欢上了诙谐幽默的努尔艾力,一名网名叫“鱼小乐”的华侨大学学生说:“艾力师傅超级友好,每次去买大饼的时候,他都有办法逗你笑。”
《馕》媲美《舌尖上的中国》
买买提依明的馕很快引起了华侨大学文学院广电系郭研梅老师的注意。
去年年底,郭研梅告诉学生们,馕在新疆人的生活里是生命的象征,流传着“宁可一日无菜,不可半日无馕”的说法,有了馕,就有了生命,有了生命,就有了希望。
她把拍摄新疆厨师的厨艺和生活作为一项课程作业布置给2009级三名男生,半年后,长达26分钟的纪录片《馕》成为该系的优秀作业。
纪录片《馕》的导演钟日辉是21岁的江西籍学生,他和另一名同宿舍同学薛晨负责拍摄和剪辑。
“我早就希望能接触到买买提阿叔一家的生活。”之前,钟日辉对新疆的认识只局限于报纸和电视上看到的报道,买买提依明一家做出的饭菜让他真切地感觉到来自新疆的味道。
在钟日辉眼里,重口味的新疆菜一出场,就征服了学生。“买买提阿叔的厨艺很神奇,西红柿和辣椒配出的酸辣味是那么和谐,令人胃口大开。”以前,他认为这样的组合方式连想一想都感觉滑稽。
钟日辉说,习惯吃米饭的他本来对面食很挑剔,自从吃过买买提依明夫妇做的新疆拉条子后,他对面食就更加挑剔,“他们做的真好吃,在南方很难吃到这样的味道。”
经过学校的协调和两三个星期的接触,今年2月中旬,钟日辉和同学开始记录买买提依明一家的生活。
“开始只想记录他们的厨艺,后面加深了解后,对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信仰都充满了好奇。”有人认为《馕》延续了《舌尖上的中国》的叙述方式,都是以饮食为媒介,主要是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人文情感,钟日辉说,他们拍摄时,《舌尖上的中国》还没播出,他们只是想把自己看到的,理解的原原本本展示出来,包括家庭温馨的场面。
钟日辉说,视频之所以能被认可,主要是他们拍摄的每个场景都很真实,充满了人情味。
努尔艾力说,虽然大锅饭让厨艺打了折扣,但母亲古丽一直是将学校厨房的环境要求跟自己家一样,要求自己做出的食物让每一个学生吃得放心。
古丽格娜回忆,母亲特别讨厌厨房没有及时清扫,有污渍,有一次忙到晚上九点多,妈妈发现墙上有油污,又组织全家五口人花了两个小时将厨房彻底打扫一遍,回到租的房子已经夜深了。
钟日辉说,这是和同学第一次做纪录片,拍摄过程很快乐,但是后期剪辑很艰辛,还加拍了一些镜头,由于经验不足,没有达到自己期望的效果。“我希望能通过他们一家展现新疆人对饮食的理解和对生活的追求。”
尽管这项课程作业被指导老师给予优秀的评价,但钟日辉只给自己打了80分。为了找寻更多的不足,6月初,钟日辉将自己的第一部纪录片发到网上,“至今没见吐槽的。”
就在这个时候,买买提依明突然发现自己做的新疆食品很快就脱销了,做抓饭的大米从一天的20公斤加到30公斤,再加到50公斤,做拉条子的面粉从30公斤加到40公斤,最多加到70公斤,但还是不够卖,清真餐厅窗口前总有一些排队的学生遗憾离去。
而且没有人再将买买提依明一家当做外国人,叫阿叔的人多了,一见面能叫出“艾力师傅”的人也多了。据买买提依明观察,每天到学校清真餐厅吃抓饭的校外人士不下30人,很多人自己吃完还给朋友打包。
就在他们纳闷时,钟日辉告诉他们正是通过《馕》的视频,越来越多的人想吃到他们做的饭菜。
很快,泉州当地媒体采访了买买提依明一家和《馕》的主创人员,并将《馕》比喻成《舌尖上的新疆》。
在泉州推荐新疆美食美景
“现在嘛,我们就成了当地人了解新疆文化的窗口。”买买提依明开始还有点诧异,一部原本帮助学生完成作业的纪录片怎么就让他们一家在当地走红了不仅吃新疆饭的人多了,询问新疆风土人情的人也多了。
成名之后的买买提依明一家变得更加忙碌了,为了给越来越多的学生准备更多的食物,他们必须熬夜加班准备食材,即便周末空闲时,还有隔壁邻居上门讨教新疆拌面的做法,现在已有七八户邻居吃过古丽做的拉条子。
“只要大家乐于了解新疆,我们就会尽自己的能力去介绍。”受过高等教育的努尔艾力说,他会讲“三个离不开”但更喜欢从一个厨师的角度讲新疆,他会告诉学生们,新疆人很勤劳,很热情喜欢和谐安定的生活,新疆有着很美的风景。
“现在嘛,我的脸大了,面子也有了要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自从自己一家因为视频走红后,买买提依明希望能在华侨大学长久地干下去,继续推广新疆的馕包肉、烤包子、羊肉串等特色美食。
努尔艾力说,华侨大学有3万名在校学生,再加上每年新招入校的学生,每名学生吃一次他们做的新疆饭菜,就多一次了解新疆的机会。“我们一家五口人能影响几万人,很自豪。”
古丽格娜说,母亲总会将留给自己的最后一份拌面卖给学生,然后安慰她:“你是妈妈的孩子,外面吃饭的学生也是。”
今年暑假,买买提依明一家回到了乌鲁木齐,这次回来想再招两个人,因为下学期学校专门从新疆购置的馕坑将正式投入使用,而古丽格娜希望在泉州继续上学。
[ 责任编辑:赵晓露 ]
编辑: 审核人: